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5日電(徐明睿)日前,2023—2024年上海市政府質量獎獲獎項目正式公布,上海明珠美術館館長、策展人李丹丹博士憑借“建立藝術與生活相融合的全鏈接質量管理模式”獲得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頒發的上海市質量金獎(先進質量管理成果),成為首位獲得上海市質量金獎的文化藝術領域管理者。9月5日,記者在上海明珠美術館采訪了李丹丹館長。
據悉,上海市質量金獎評審委員會對李丹丹給予高度評價:“李丹丹以創新管理、國際視野和專業運營,將藝術與科技、教育、商業、可持續發展等多領域融合,形成‘全鏈接工作方式’,領導明珠美術館成功策劃舉辦國內外影響深遠的展覽、活動、出版與合作項目,以藝術文化為城市與產業發展注入活力!辈⑵湎冗M質量管理成果歸納為:“李丹丹以‘推廣藝術、文化與閱讀’為使命,以‘打造無墻的美術館與流動的藝術學院’為愿景,推廣‘社會大美育’與‘全民閱讀’的空間鏈接,創立非營利性美術館的規范和創新管理模式!
策展人與管理者雙重身份
建立藝術與生活相融合的全鏈接質量管理模式
李丹丹是著名策展人、文化產業管理者,具有藝術與管理的雙重教育背景,獲中國美術學院中國與西方美術史博士、法國尼斯大學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碩士。她曾就職于法國駐上?傤I事館文化處、上海戲劇學院創意學院,長期活躍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最前沿。作為創始館長,李丹丹參與籌建并經營管理上海明珠美術館與光的空間書店這一創新形態文化地標項目多年,具有打造經營城市文化地標的豐富經驗。
自2017年開館以來,明珠美術館與光的空間書店共接待觀眾、讀者約500萬人次,自主策劃并實施了1300余場多層級豐富的公共教育、全年齡美育活動,參與人數超過22萬人次,贏得廣泛贊譽與社會影響力,獲得上萬篇核心媒體報道,全網總曝光量過億次。7年來,明珠美術館獲得2次全國獎項、18項市級獎項、8項區級獎項、16項行業專項獎項。這些成果都離不開李丹丹的引領,她被稱為“一位有思想的探索者、一位有情懷的建設者、一位有理想的傳播者、一位有溫度的領導者”。
對于此次獲獎,李丹丹表示:“無論作為美術館館長、策展人,還是文化藝術產業管理者,‘用藝術點亮生活’始終是我秉持的理想。有幸獲此殊榮是一個新起點,我將再接再厲,在傳播優秀中國藝術文化,促進高水平國際人文交流,推動藝術文化與多元領域跨界融合等領域持續耕耘!
李丹丹談藝術文化與美術館建設
熱愛是我一直前進的原動力。從事文化藝術管理與文化藝術項目的策劃交流是我一直非常感興趣的方向,因此在大學階段選擇了對應的教育規劃,持續學習并且學以致用。美術館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社會機構,既有美育教育、知識生產,還有傳播屬性,能啟迪智慧。從事美術館工作,對個人發展來說,能夠體現自己對社會的價值,是非常有意義的。
創建和經營一家美術館,是非常有挑戰的一件事情。中國目前的美術館生態蓬勃發展,業態相對新興,時刻經歷變化,需要不斷創新,不斷學習,把思考和實踐進行轉化,創造性地工作。除了文化藝術項目的策劃交流,商業管理上也需要不斷學習,拓展加強。我會大量閱讀補充知識拓展視野,經常進行同行或是異業交流,尤其異業交流對我的影響很大。多思考,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問題,用學習交流、思考試錯的方式去更新進化。
李丹丹表示,她希望明珠美術館是面向21世紀的美術館,不是一個傳統的美術館,不要只是做一個“白盒子”!拔蚁M佬g館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它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我們的工作方法就是打破壁壘,生產有營養、有滋味、有價值的知識,讓真善美的價值觀真正流動起來,影響到更多人,這也是我們的愿景——打造無墻的美術館與流動的藝術學院。用藝術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我覺得這是藝術在當下的一個重要價值!
我們和其他美術館、博物館的不同,在于我們勇于打破所謂“古今中外”的界限,打破藝術和其他學科門類的界限,強調一種“大文化”的概念。比如“生土禮贊”展覽,可以說它是一個藝術展,也可以說它是一個科普展,或者土的文化展,是一個全新的“物種”。這種不同和我一直以來的理想相關,我努力葆有一種遼闊的視野,立足上海,在橫向上兼顧全球化的視野,在縱向上有時間的、歷史的維度。當我們談論今天的時候,要考慮到過去和未來;當我們談論本地的時候,要考慮到自我和世界的關聯,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多元性。這樣具有包容性和文化厚度的視野胸懷,才是人文藝術的價值所在,這也是為什么我策劃的展覽經常強調“古今同輝、文明互鑒”。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句話在美術館同樣適用,好的內容不斷生發,才能讓空間充滿活力和生機。明珠美術館和光的空間有建筑優勢,是安藤忠雄的設計,軟件上,我們的團隊很優秀,我作為館長,我的教育背景、職業經驗以及社會和專業資源,也比較有優勢!叭溄印钡墓ぷ鞣椒,正是要鏈接全球資源網絡,憑借自身的強專業性,輸出我們的愿景、價值觀,創造性搭建合作模式,創意激活各界資源,感染更多伙伴共同耕耘創造價值。比如中國金茂、上海植物園、上海辰山植物園、上海自然博物館等等,都是我們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美術館業態與市場,我們持續拓展資源,在展覽、活動、文創、出版、數字化等多方面推陳出新,可謂引風氣之先。比如2019年紅極一時的“慕夏”“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彼時上海這種跟國外機構合作的大展還相對較少;2020年我們做“以花之名”展覽,生發出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等綠色議題的系列展;“全鏈接”工作方法帶來的各種跨界跨學科、從館內到館外的合作展覽與活動等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美術館行業,行業發展,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也促使我們不斷調整與自我進化。
我們希望能以創新形式、多元渠道,活化優秀文化藝術內容,擴大其輻射范圍與社會影響力。美術館因此可以不囿于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時時向所有人敞開大門,成為市民思考與交流的平臺,收獲心靈與智識的滋養。(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徐明睿